对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或提单法律关系不同国家的法律或国际公约在运用“特正性履行”的方法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结果都不同。如197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于国际民事、家庭和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国际经济合同适用法律的条例》第12条规定,对于货物运输合同、承揽运送合同,其合同应当分别适用运输人、承运人的主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但也有的法律对运用“特征性履行”方法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进行的推定,规定了较严格的条件,如欧共体于1980年在罗马签定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合同义务的法律适用公约》第4条规定,货运合同在订立时,承运人的主营业所所在国也是装货地或卸货地所在国,或者也是承运人的主营业所所在国,应推定这个国家为与该合同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我国法律则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提单的法律适用未进行推定,因此法院对此类案件在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仍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大多国家的提单纠纷案件可适用的往往只有其中几种,但在考虑如何适用时的顺序却是一致的。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我国目前提单法律适用的原则主要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那么在审理提单纠纷案件时,首先考虑适用的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当事人未就法律适用达成一致时,再考虑“最密切联系原则”。此外,如果我国将来加入有关的国际公约,则还要承担相应国际公约的义务。
结束语
提单的法律功能涉及到提单的国际公约,各国国内海事立法等。虽然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重要的海运大国在解决提单法律适用纠纷方面已经逐渐以判例或成文法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相对成熟、先进的成例,对我国的航运实践以及司法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毕竟各国在制定其海事法律时,更多的是从其本身的政治、经济等利于本国的诸因素来考虑的,各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制定出来的海事法律也不尽相同,仅靠各国制定各自的冲突规则来解决海上货物运输的法律冲突问题已不能符合日益发展的海事法律关系的需要。海事冲突法、海事实体法的统一是国际海事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良宜:《提单及其付运单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蔡镇顺:《国际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与对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郭瑜:《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司玉琢:《海商法学案例教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6]郭国乡:《提单法律适用条款与首要条款若干问题研究》,载《海商法研究》,2000年第1期。
[7]许俊强:《论海事国际公约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1期。
[8]王国华:《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选择》,载《海商法研究》,1999年第1期。
[9]李守芹:《海事审判中国际公约适用的相关问题》,载《人民司法》,2004年第2期。
[10]孙岚、刘超:《提单首要条款性质的研究》,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2期。
[11]孙岗:《海运合同的法律适用研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 [] [1] [2]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