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说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缘何众多强国均把汽车工业确立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为何美国人能挺起胸膛说开车是其与生俱来的权利?有着悠久的车文化五千年文明古国为何没有成熟的汽车文化,当起步更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工业品纷纷走到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缘何中国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学步的孩童、汽车设计更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移动设计的涵义及相关因素是什么,国内设计教育及设计师的培养的瓶颈何在?未来汽车设计将驶向何处,为什么说本土化设计是中国设计师跻身汽车设计行业的根本所在?交通工具与一般的产品有何不同,如何跳出设计中众多因素制约的制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设计? 四年磨一剑,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汽车设计专业毕业生,带着上述问题涂抹了一些应该写的文字;据说明年清华美院要上交通工具设计的本科生,有点太晚了,但不失为一乐事。要离开校园去做一些事情了,更加想念清华美院、江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因共同的追求而走到一起的朋友们;如果没有和他们的交流、争论,就不会有以上那么多的感触,自己那份遥远而迷茫的梦想更无以延续至今日,也想借此表示谢意。 [关键词]移动设计 设计新理念 汽车新技术 自诞生那一天起,经过众多发明家、工程师、艺术家、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吸收了世界无数的新技术,汽车已经成为一种精巧绝伦的高科技产品;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她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结晶,汽车的百年史凝聚着近百年人类工业文明的全部成果。早在1994年,国家就把汽车工业确立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十五”计划更表明: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交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 同时,在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汽车的使用是个性权利的延伸和个人主动性的象征,汽车创造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使社会的文化素质、心理因素、道德因素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美国人的奢侈、豪放、创新,英国人的古典、保守、华贵,日本人的纤巧、精明、儒雅,德国人的沉稳、含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以及意大利人的富于想象都可以一览无余。那么,我们给世人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19世纪以来,这个国度一直经历和承受着种种震荡、变迁,虽有鼓舞人心的时刻,更多则是撕心裂肺的阵痛:直至二十世纪初,她才不情愿的来到了“闭关”的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西方与中国,一边是车轮滚滚,一边却硝烟弥漫,而汽车在中国一晃又是50年的空白;1953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又将是50载的花开花谢,当起步更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工业品纷纷走到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学步的孩童,汽车设计更是嗷嗷待哺的婴儿。不可否认,我们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车文化,却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汽车文化;也正因为她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并且无论是在开发还是生产过程中都融合大量最新科学技术,汽车设计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设计水平(不仅仅是汽车设计)。 因此,开发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产品并走向国际市场,是每个汽车制造商和设计师的梦想与荣耀。 一、移动设计的涵义 设计是自人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至少到今天,国外学科中设计(DESIGN)、艺术(ART)、工程(ENGINEERING)的界限还是很明晰的。“文饰”、“美术设计”、“造型设计”、“设计艺术”这样的“大众词汇”在设计进入中国二十多年后尤为扎眼,从事的事业不为人解与自身的孤傲并存更是揪心;至于汽车这样的完全“舶来品”看看国内开设汽车设计专业为数不多的院校,更是惨不忍睹:工科的嫌艺术的不懂专业知识,艺术的又埋怨工科的缺乏创造力。也许汽车设计师真的要像国外那样专门培养。
移动的梦想,人生而有之。浩瀚的宇宙里,最强悍、最无情的莫过于时间和空间,它创造一切又毁灭一切;人类的地球文明不过是短暂的存在,任何人在时间面前都不由感叹自身的渺小与无奈。自生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没有停止过穿越时空的设想与探索:嫦娥奔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近百年来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加速度更是令人欢欣鼓舞:第二宇宙速度可以把我们送到别的星球,并且好几个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而相对论则阐明了时间、空间的非绝对性:一切空间尺度都因运动而收缩,一切涉及时间的过程(生命过程、粒子寿命等)都因运动而膨胀。这些都使"生命在于运动"古语倍增新意;沧海桑田,至今这一切早已深深的溶入我们的荷尔蒙(HORMONE)中。 1、移动设计的相关因素 1886年汽车诞生,没过几年《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首次提出了“AUTO-MOBILE”(自主-移动)概念,更是人们对这种“新生儿”近似本能需求的最佳描述。汽车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则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主体(人或物)完成相应的空间位移。如此,人类这种最原始的愿望和梦想就落到了汽车设计师的肩上,汽车设计师自然而然成了的“移动设计师”(MOBILITYDESIGNER) 但是,人—移动(HUMAN-MOBILITY)所构成的系统远没有如此简单。如前所述,在满足人类愿望、创造空前的文明同时,移动还给自然、社会、道德以巨大的冲击,甚至是一种灾难!(总的体现为广义的汽车文化)这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汽车也没有如最初设想那般给人类以“自由、自主”的移动。因此,移动设计师必须重新审视设计系统中的诸因素,以期“挫万物于笔端”。 纵观设计系统中诸因素,设计的地位一目了然:连接和沟通系统中的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品(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 所以,以人为出发点,移动设计首要解决以下问题: ◆人--本身 即移动--情感、个性、渴求 ◆人--产品 即移动--安全、舒适、便利 ◆人--环境 即移动--环保、能源、社会
2.移动设计与人、移动设计与技术、移动设计与环境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近百年前设计先驱的呼声依然是指导今日设计的不二准则。回头看看设计史给人以误导的“浮夸主义”、以市场占有为目的“计划废止制”,有必要重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正是人的不同需求导致了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不同人群的真实情感、个性需求应该得以充分尊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设计发展最终动力,它正是通过设计这座“桥梁”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并且应用于生活中;科学技术还是一把“双刃剑”,在它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行的同时,我们还切身的体会到前工业时代的“机器粗暴”、感受到商品经济时代的“功利主义”、并察觉到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数字冷漠”的来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最终只能是导致科技的异化和陷入盲目的科学主义。值得庆幸的是,这把剑是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只要牢牢把住“人”这一“剑柄”,给人类以“人文关怀”,科学技术就将真正的服务于人、做人类永远的朋友。 大自然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更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矿物燃料日渐减少并终将枯竭,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在满足自身移动需求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毁灭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未来五年内,仅我国政府就将耗废700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环境与我们共融共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汽车旅馆、餐厅、汽车身份证、汽车赞礼,社区、卫星城、乡间别墅,移动改变了城乡结构、人口结构、人际关系;大气、噪音、振动、交通堵塞都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百年“显赫战功”还使之成为人们谈“车”色变的“移动杀手”:仅与汽车相关法规足以塞满一个书架。 3.移动设计的出路 现代科技一日千里,汽车在百年沧桑之后不免有些老气横秋,甚至被沦为“明日黄花”。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开拓设计师的思维,深入发掘人的内在需求,充分吸收、利用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同时以全局的长远的目光兼顾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要求方可能有所突破;也只有这样,汽车文化才不会成为“夕阳文明”。 二.未来汽车设计新理念、汽车新技术
设计不是艺术,更不是美术,而周遭“画”汽车的人(直至师者)却不鲜见;设计不排斥美术,尤其不排斥艺术,它借用了后者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却决不应沉溺于纯粹形式的更迭与变换。不可否认,我们追求富有吸引力的设计;但也许交通工具和一般的产品就是不一样,制约因素太多太多以致于设计师不经意的一笔都会是致命的。我们期待的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在明确移动设计及其相关因素之后,我们将结合以上的分析对未来汽车设计新理念、新技术作大胆的设想和展望。至于目的,与其说是提供一些设计师必需的专业知识、基本理念以面对重重障碍(科技、工艺、生产、环境、各种性能等)不至于畏手畏脚、反反复复,不如说是期望他们能“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解放自己,通过活用这些新理念、新科技、新材料来展开创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设计。 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整车发展趋势是个性化、人性化、本土化、系列化、模块化、轻量化、小型化、电子化、信息化。车型将更丰富多彩,其间的差异会淡化,鲜明的色彩及多样组合层出不穷;到2010年,汽车上会有很多大功率电子设备,无线通讯系统将汽车与基地站及其它汽车连接在一起;铝、塑料、增强纤维复合材料等高强度轻质材料以及纳米技术将成为汽车的主要材料;法规依旧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汽车尾气排放(甚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