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20日讯 东方今报报道: 明年秋季开学,郑州市的中小学生将有郑州本地的“健康教育读本”了。除了艾滋病防治和一些生理卫生知识,“如何使用安全套”等敏感内容也将被写进教材 与外地相比 还有点儿“保守” 据媒体报道,今年秋季开始,婚前禁欲、拒绝网恋、正确使用安全套这些“敏感”的字眼,现身于北京的中小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读本”,无保护性行为还被作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被列举出来。郑州的中小学有没有类似的艾滋病防治专门教材,会不会也开设这种课程? 昨天,记者从郑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站了解到,目前郑州市的中小学还没有此类教材,但是明年秋季开学后,“安全套使用”这一敏感内容,将被编入本地“健康教育读本”,走入高中课堂。 现在,郑州市的中小学每两周开一节健康教育课,由校医或保健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基础的卫生知识。而中学生的健康教育课上,老师们还会讲到艾滋病及青春期发育的知识。 “目前,郑州的学生们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教材,都是老师借鉴外地相关教材来备课、讲课。”郑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站副站长宋长安说,健康教育教材费不属于“一费制”收费范围,学校如果要求学生购买教材,就属于乱收费。 “不过,明年秋季开学,郑州市的中小学生就能享受到咱本地的健康教育读本了。这个教材到时人手一册,不用购买,循环使用。”宋长安拿出一个目录,上面详细地列着各个年级授课内容的提纲,其中初三以上年级,提纲里已经开始涉及性教育内容,而高二年级的提纲里,明确标出了“神秘的安全套”一课。 “婚前性行为这些内容,目前还没办法列入咱的本地读本。”宋长安说,能把安全套写进读本,在河南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与北京相比,郑州人比较保守,如果真的把“婚前性行为”作为中小学授课内容,估计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乐意。 学生说无所谓 家长有点“看法” “安全套”知识进课堂,学生会不会接受? 昨天下午,记者随机采访了郑州四中的几名学生,高二男生陈明(化名)对此显得满不在乎:“讲啥都无所谓,感觉那些东西离我还很遥远,只当是长见识了”。高二女生刘玲(化名)面对这个问题,显得很不好意思:“男女生一块儿学这些知识,多不好意思啊!”不过,她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学生们反应平平,家长们却不太乐意。 “以前给小学生们讲艾滋病,十几岁的小孩能得那种病吗?现在又开始讲安全套,这不是摆明了误导学生,变相鼓励学生发生性行为吗?”郑州八中门口,一名正在等学生的家长不满地回答记者。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性教育这些敏感内容进课堂,虽然初衷是好的,但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我们自己在家,都不知道如何对孩子开口谈这些东西,如果学校真的能正面教育,当然最好”。 有些难把握 老师也没想好咋讲 昨天下午,面对记者的采访,宋长安说起安全套用法也很扭捏。面对一个成年的女记者,卫生保健站的工作人员讲这些知识都难以启齿,那老师该如何给未成年的学生讲这些知识呢? 郑州14中校医陈文杰说,此前她曾给学生讲过关于性方面的知识,但当时是男女生分开讲,并且只是大概地提了一下概念性的东西,随后就进行了不记名“性健康教育”调查,以对学生现在的性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为以后的健康教育作铺垫。 “学生很单纯,与社会上的成年人不一样。如果真要在健康教育课上开讲安全套,我真没想好该咋讲。”陈文杰说,关于安全套的知识,不敢举例子,怕误导学生,可又不能不说。如果教材上写得比较仔细的话,她会考虑以学生自己看为主,如果教材讲得不仔细,她仍会让男女生分开上课。 美国只提禁欲 不提避孕套 据《都市快报》报道,浙江省性学会最近召开了一次学术交流会,请来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举办讲座,讲的是当前性健康的热点问题——青少年性教育。 朱琪教授是坚决的“性道德教育派”。他举例说,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性教育的国家,1956年起在中学强制推行性教育。结果1960~1965年,少女怀孕率增加60%。短短几年,青少年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从18~19岁下降到16岁。美国上世纪60年代开展性教育后,根据1991年美国人口统计中心的资料,两性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男性为15.7岁,女性为16.2岁。而开展性教育前,大多数美国人都要等到结婚后才有第一次性行为。 因为少女怀孕太多,美国不得已改变了性教育政策。1996年8月22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一项新的社会福利改革法案,实施禁欲教育是其中重要条款。现在,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纯洁教育在美国各州广泛开展,“唯有禁欲”性教育项目明确指导青少年不要有婚前性行为,因为这样有害身心健康。性教育的教材内容也不提及避孕套,除非是为了说明它的缺陷。 不好好引导 孩子可能会去“做实验” 朱琪认为,青少年有强烈的求知欲,还有更强烈的性本能欲望,两者结合就会形成强烈的性冲动。如果没有良好而有效的性道德教育配合,许多青少年就想去“做实验”。 “安全套教育”从心理上解除了青少年对怀孕和艾滋病、性病的畏惧。而且这些教育在学校里进行,学生会以为学校并不反对他们发生性行为,从而也消除了对学校处分的顾虑。这种学校教育还使学生有了理直气壮拒绝父母不同意婚前性行为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