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类>>论文库首页 | MBA论文 | MPA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硕士论文库 > 教育硕士 > 现代教育技术 > 文章内容

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
关键字:心理学研究生 发布时间:2010-04-16

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刘婷(1976-),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陈红兵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内容提要】介绍了生态心理学的产生及主要研究内容;认为生态心理学深化了人类对生态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拓展并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我国环境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摘 要 题】学术述评
【关 键 词】生态心理学/生态潜意识/生态自我/精神健康
【正 文】
20世纪90年代,西方一些秉承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学者开始把生态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探究保护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源,并试图从这里找 到一条转变人们观念的途径,由此产生了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承认目前人类正面临严重的外部生存环境的危机,同时主张,由于人们与自然的长期分离,人类的 内心世界也正面临着精神危机。生态心理学积极努力地探寻人类社会和人类心理所遇到的这些危机的根源。作为新的交叉性的研究领域,生态心理学为人与自然关系 的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关注国外生态心理学研究,对深化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教育和拓展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都有很大价值。
一、生态心理学概述
生态心理学一词的英文为ecopsychology,是由eco-(环境的,生态的)与psychoogy(心理学)组合构成的复合词。
1992年,Theodore Poszak在其Voice of the Earth一书中,首次公开提出生态心理学(ecopsychology)一词,并确立该学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同年,加利福尼亚Esalen研究所邀请 Theodore Roszak共同组织一次关于生态心理学的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生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正式出现。随后,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两次会议中探 究了现代环境维度中“心智健全”的概念。1994年4月,TheodoreRoszak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成立生态心理学研究所,该研究所逐渐成为环境科学 家与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学家两个学术团体之间进行国际间沟通与交流的学术基地。
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哲学、生态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生态心理学将深层生态学与心理学和治疗学相结合,对生态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影响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引起的人的生理、心理失调和疾病,正常的生态环境对治愈人们生理、心理疾病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从精神健康的角度呼吁保护 生态环境,倡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根本地解决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科学家、历史学家、法律教授、心理学家等知识分子,还有律师、制片人、作家、艺术家和普通生态保护者等社会各阶 层人士,如Mary Gomes(心理学家)、Christopher Stone(法律教授)、James Thornton(美国天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律师)、Nancy Ryley(加拿大著名导演、制片)等。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书籍与文章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如《生态心理学――恢复地球、治愈精神》、《不平凡的大地―― 反思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生态心理学的多文化途径》、《自然、心智健全和法律》等。他们的文章不仅发表在生态学和心理学的专业期刊上,还刊登在如 New York Times,The WallStreet Journal这样具有社会影响的大众化杂志上。同时,他们还通过电视记录片、电台、网站等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生态心理学研究领域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它已经在西方国家取得广泛的影响,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二、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整体主义指导思想
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的影响,遵循整体主义的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 分”[1]。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和完整决定人类的生活质量,破坏它就是对人类自己的损伤;它强调观念层面的批判和建构,认为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生态 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生态心理学将深层生态学与心理学和治疗学相结合,一方面探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为解决生态危机开辟新的途 径;另一方面研究自然对人类的心理价值,在保护生态的更深层次上重新定义精神健康和心智健全的概念。
2.从心理学角度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保护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持续的、更好的外在生存环境,也是内心本能的需求。在心理学的协助下,生态心理学进一步追溯人类保护自然的行为背后最深层的情感根源。
(1)生态潜意识(ecological unconscious)是人的本性。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除了物理―化学联系外,人的心灵与之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感联结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是进化的遗产,他们称之为 生态潜意识。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潜意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是,生态潜意识一直被掩盖着、抑制着,所以“情感联结”这种说法一直被看做是神秘的、多愁善 感的、微不足道的,更不用说重视它、以它为荣了。生态心理学家希望唤醒人们的生态潜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乃是人类的本性,是不带任何目的、不应 讲任何条件的,并且强调现在人们对生态潜意识还不自知。
(2)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建立生态自我(ecological ego)。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潜意识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而且目前的报制力仍然是强大的。他们指出,政治是对自然无情的改造和索取,代表的是特殊利益,而非生态利 益;经济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无限积累,无视生态系统的有限性;追求“理性”的传统使我们下意识地排斥对自然的情感联结;技术强大的中介作用使人们 与自然分离、疏远、冷漠。美国科学家Molly Young Brown,出生在以研究制造原子弹而著名的“原子城”。她在其《从文化的恍惚中醒来》[2]一文中列举了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给她的童年带来的心理压 力,以及给当地人们造成的生理伤害和心理恐惧;她向荒野寻求心灵的逃避和解脱,并指出人们对技术理性的追求一直在为破坏生态行为辩护,不只是她的家乡,整 个经济结构、文化模式都在自欺欺人,呼吁人们洞悉和质疑这种自我欺骗,重新检验我们的文化信仰和世界观,重新发现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持续相处的方式。生 态心理学家认为,在唤醒人们生态潜意识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多方面的:政治模式、文化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形成这种体制的根源是错误的生态观念,所以 要从转变观念开始,第一步是建立生态自我。
生态心理学倡导的生态自我是人类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我,即深层生态学理解的自我(Self)。生态心理学家认为,在建立生态自我的过程中,要使人们认 识到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不是与自然分离、对立的个体,从而缩小人与自然的疏离感;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人对生态系统的认同过程,人与生态系统共处于 同一个共同体,有同样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3]。生态心理学家还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不仅负有伦理责任,还应该负有法律责任。环境律师 Christina Desser在《树木应该有身份吗?》一文中指出,人们对森林应该有一种忠诚的态度,就像对待亲人、家庭一样;破坏森林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保护树木就 是保护人类自己,是一种自卫行为,并据此要求受到法律上的承认与保护。生态心理学始终试图以生态的观念调整人们的环境行为,从而影响政治、立法、经济模式 和消费方式等整个体系,使这个体系不再只是个工业社会的机器,而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的、有机的人类共同体。
3.研究生态环境对人的心理价值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环境除了历史的、经济的、美学的价值外,还有心理价值。生态环境的心理价值有发展的、治愈的、精神的和自我满足的价值,其中荒野(wildness)的心理价值是生态心理学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领域之一。
(1)对人发展的价值。荒野的利用使自我实现得到直接增强,或通过适度的变量得到增强;荒野可以刺激参观者获得新技能,建立自信,这是消除健康人心理压力的最有效途径;荒野可以减少人的外部压力,增加自我信赖和自我反思。
(2)治愈方面的价值。这是生态心理学的研究焦点。荒野是治疗精神损伤的最佳地方,对那些与病痛作斗争的人们来说,自然物是一种安慰手段――给病人送花就 是一个传统例子。目前,西方国家的许多治疗计划都把寻求与自然环境和谐作为治疗的手段,它适合各类、各年龄的人群,对各种问题包括行为不良、物质浪费、精 神疾病、性虐待及家庭暴力等都具有很好疗效。当然,生态心理学家懂得,自然并不是医学治疗的替代,而是治疗过程中的补充手段。
(3)满足精神需要的价值。在幽深的森林中或山间消遣,可以排除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信息的干扰,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更好的理解并真正地享受它们,在思维方面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自然力量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和谦卑。
(4)自我满足的价值。任何荒野地对自我满足都是一种潜在的挑战,这种体验可以有效地治愈目前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沮丧的情绪。
4.在保护生态的更深层次上,提出应建立一种关于心智健全(sanity)和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的新标准
虽然不同学者对“心智健全”和“精神健康”两个概念理解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思考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点,探究人如何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生 态心理学家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则增添了“绿色指标”,从对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延伸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把“心智健全”和“精神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适用的范围从仅局限于人类社会扩展到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但是新标准的建立遇到很大困难:人们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与自然保持联系才是心智健全 和精神健康的?如何确定人类要达到心智健全的最低要求?怎样向人们证明环境破坏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在法律上根 据什么标准来裁决?这些问题是生态心理学家们遇到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生态心理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生态心理学从一种独特视角研究环境问题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领域值得我们重视。
(1)从心理学视角审视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生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生态问题的心理根源,提出“生态潜意识”、“生态自我”等概念,主张转变人 的观念,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建立生态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才能保护生态环境,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心理学从心理学层面理解人与 自然的关系,深化了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它的思想对于促进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施都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
(2)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思考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把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之中,对心理健康标准作了新的阐释,深化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 识,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心理健康。生态心理学立足于环境的心理价值,从人的发展、心理疾患的治愈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三方面阐明自然环境(荒野、森林、草 场、河流、蓝天等)对维护人类心理健康的意义。首先,它突破了原来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的局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 意义上重新理解心理健康标准。其次,生态心理学提倡解决环境问题要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环境意识,培养环境行为。这些思想丰富拓展了心理 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第三,在人们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逐渐地向“绿色”靠拢。生态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带来一项 新的“绿色”指标――精神绿色。它将促使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接近自然,将与自然的亲近或融合作为一种理念、一种行为,直至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3)心理学界应该关注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这不仅有益于生态学发展,也对心理学科自身发展有意义。生态心理学提出的“生态潜意识”、“生态自我”等概念, 提出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共同体中重新定义“心智健全”,确立新的心理健康标准,倡导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唤醒人的“生态潜意识”,实现“生 态自我”,这些提法应该得到心理学界的回应。此外,生态心理学关于生态环境对人心理价值的认识,探讨自然环境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
收稿日期:2001-12-12
【参考文献】
[1]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5.
[2] Brown M Y.Waken from the entrancement of culture[J/OL].http://ecopsychology.athabascau.ca/0597/brown.htrn[J/OL].1997.05-14.
[3]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39.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支付方式 ::::
::::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周六至周日9:00-18:00)
服务电话:020-61131011
020-61131022 转82
传真:020-61131022
电子邮件:paper@126.com
paperease@vip.163.com
服务QQ:130009919
130008818
:::: 热点文章 ::::
:::: 相关文章 ::::

· MBA
· MPA
 · 教育硕士
· 法律硕士
· 工程硕士

服务电话:020-61131011;020-61131022 转82 投诉电话:020-61131011;020-61131022 转88 传真:020-61131022
电子邮件:paperease@vip.163.com paper@126.com 服务QQ:130008818 13000991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20:30 周六至周日9:00-18:00)
© 2002-2004 轻松论文网  网络实名:轻松论文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