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焕发出“智慧”来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注意事物小的缺陷而忽略其大体的美好,也不愿接受那有缺陷的事实。类似的情形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着。比如,学生常因为外在缺陷遭到一些讥讽:“看你那双脏手,真恶心!”“吵死人了,别扯着你的公鸭嗓子瞎嚷嚷!”在某方面不足的学生也常常被老师斥责:“只有你一个人屡教不改,全班都蒙羞!”“要是上课没有你这个捣蛋鬼,我上课不知能省多少时间!”个别学生的错误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当成反面教材或当面批评,或记入考评……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常常是那样性急和粗鲁,在口口声声的严厉批评和过度苛求外,还不忘冠冕堂皇地对学生说:你知道吗?这是老师的一片苦心,这是对你好。可是暴风骤雨奏效了吗?孩子感受到了吗?他的行为改变了吗? 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有这样的调查结果: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爱”。当问这些老师所教导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只有10%的学生回答“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呢?再让我们联系一下前文所描述的情景,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许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爱了,可是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更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严。看来,我们不是不知道爱,也不是没有去爱,而是在很多情况下,不懂得怎样去爱。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对象的成长性上,孩子正处在旺盛的成长期间,当然会有许多不足的表现,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都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要正视这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这告诉我们不仅要处处宽容学生身上的毛病和不足,而且要珍视学生天性所反映出的“不完美”,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多一点教育的智慧,把它们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及时地为犯错的学生指明方向,激发起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一、换位思考,在“谎言”中吐真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经常会遇到用谎言为自己百般掩饰过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非常武断地给他戴上一顶“好说谎”的帽子。其实,任何谎言背后都有着惊心动魄的斗争,关键是你是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过他们的心声? 王路和朱玲是一对同桌,上周五时朱玲丢了一个计算器,蹊跷的是,这一周王路的计算器也丢了。我的第一直觉是俩人在闹报复,但不管我怎样诱导,她们始终认定自己是清白的。我曾想来个软硬兼施,逼她们承认出来,可一想,这其中必定有原委。怎样让她们开口呢?值得庆幸的是,周二在王路的抽屉里发现了朱玲的计算器。当我把计算器摆在王路眼前时,她还是矢口否认。我耐着性子开导:“老师知道你肯定有原因瞒着我,说出来吧,谁没有过错呢?”没想到这一句话使她哭着讲清了事情经过。原来上周五王路匆忙间将朱玲的计算器带走了,周末才发现,决定周一再还。可周一朱玲见了她劈头就是一句:你偷了我的计算器,你是贼。这句话让王路犹疑不定,拿出来吧,等于承认自己是贼,向她解释吧,又怕越描越黑,于是干脆一直揣在书包里。“我错了,不该犹豫,更不该对您撒谎。”我接着找来了朱玲,把王路的话重复了一遍后,朱玲显然有所心动,但也是不好意思承认。见时机已熟,我引导说:“王路虽然有错在先,但如果不是你的那句话,她说不定早还你了。你想过王路当时的心情吗?”在我的换位启发下,朱玲承认是报复心使自己拿走了王路的计算器,藏在了家里。后来,同桌俩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互相道歉,并和好如初。 面对孩子满嘴的谎言,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孩子已经无可救药,其实说谎都是有原由的。朋友,请记住,要想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用语言非常细致地触动学生最隐秘的心弦——荣誉、尊严和高尚气度。走进他们的心里,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是那样的纯洁、可爱,说谎只不过是因为缺少引导而一时陷入了迷茫的误区。 二、差中寻优,在“陋习”中显亮点 面对班级中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我们往往采用和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作对比的方法,每天提醒他和别人形成的差距,指责他做的不好的地方。可是越这样,越发现他的进步缓慢,甚至一点不会进步,还使他和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你是否想过这样的对比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刘成博是我班里写字最潦草的同学,每每批改到他的作业,我都忍不住要揪住他让他重写。于是我们打起了持久战,每次作业他都得重新写一次,可是他仍旧照“草”不误,仿佛养成了“反正得重写,老师不会满意的”态度。只要一点到他名,他便乖乖地拿笔来,照猫画虎一番交给我。有时气不过,我会直摔了他的本子,恨恨地来一句“孺子不可教也!”而他也极不情愿地拾起又写。这样下去终究不是权宜之计,怎样使他改正书写态度呢?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员外有三个笨儿子。员外请来一位小有名气的老秀才想让他调教儿子。老秀才出了一个上联“东边一棵树”考三个儿子。大儿子想得头上直冒汗,嘴里一个劲儿地念叨:“东边一棵树,东边一棵树……”二儿子张口就对:“西边一棵树!” 三儿子呢,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不由得大哭起来。可老秀才却认为大儿子记性不错,二儿子以西对东,对得亲切自然,三儿子有羞耻感,都可教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老师、家长。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关键在于是否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 是的,为什么我总是盯着他的潦草的字迹,而没有发现他的种种可取之处呢?于是每次改他的作业,我努力找他写的好的字圈上,告诉他这是本次作业最好看的字,希望下次能看到多一点。他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写字的态度果真有了进步。现在的作业已经不让我那么头疼了。因为我时不时就在全班同学前表扬他的进步,他的劲头似乎更足了。 三、自我惩戒,在“鲁莽”中察其过 每个班级里也总有那么几个淘气鲁莽的孩子,今天打架,明天说脏话,刚损坏了桌椅,又去踩草坪,使得班主任常常疲于应付,也经常为班级里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认倒霉。其实对待无理取闹、鲁莽生事的孩子,采用合适的惩罚也是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非常理想化地反对惩罚,可是后来他发现不行。有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犯错给班级抹了黑,后来他们班要到野外举行篝火晚会,他就把这个犯错的学生一个人留在教室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他感觉到离开集体的孤独,这是他对集体造成损失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妨也采用一下这种自我惩戒法,让犯错学生碰碰壁,感受一下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
本文章更多内容:1 -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