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类>>论文库首页 | MBA论文 | MPA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硕士论文库 > 教育硕士 > 其他 > 文章内容

生命教育的起点
关键字: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发布时间:2010-04-16

生命教育的起点
——直面生命之真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而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直面生命之真。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从生物性和文化性两方面来直视生命,感悟生命的厚重,激发担当生命的勇气。
二、体会生命意义。这一层次要让学生在具有了担当生命的主动性之后,进一步体会自我社会生命的价值意义,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
三、创建生命价值。这一层次要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生命价值的多维角度,以及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创建自我的生命价值,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精神生命的高远与丰富。
四、构建生命和谐。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主动培养开放的生命观,将生命纳入自然的大视野,进一步摆脱人类个体生命的狭隘利益追逐,不断提升生命品质,深化生命内涵,努力构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而以上几个层次中,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首先,因为生命是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而人类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主动的自我实现。作为人类的生命个体,要从存在层面上去拓展生命的前提必然是生命个体对于自身生命的主动自觉意识。也就是说,生命个体必须意识到:生命的旅程虽然不是自己主动预设安排的,但生命本身却是自己的事;以人的生命形态而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人生是仅此一次的生命体验;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法预期性,人生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具体而言,个体的生命过程中,无论悲苦、喜乐,圆满、缺憾,长久、短暂等等,一切我们无法预设同时又必然遭遇的体验都是我们接受的生命馈赠。我们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如此才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那种对于生命的被动承受状态根本无法真正拥有生命,更无从创建生命意义。
其次,所谓生命之真包括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两个层面的真实内涵。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个体生命过程从物质属性来说,是个体不断地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生命个体的产生、发展和死亡现象。这种肉体生命的物质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的局限性,进而形成了生命个体的一系列文化属性。从而使人生饱受生老病死、饥寒劳碌之苦,历尽悲欢离合、求之不得之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作为实践的存在物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前提,而生命的存在,就要首先能够生存,要解决生命的吃喝住穿的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要担当自身,还要担当社会。不仅要担当现在,还要担当历史与未来。这种担当赋予了人生充实的内涵,同时也铸就了人生的沉重与纷纭。
再次,由于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想斑驳陆离,冲撞交锋,一方面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极大张扬,另一方面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意义无法在个体的生产劳动中直接显现,个体生命意义的呈现断续、零散,生命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极为复杂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的人的存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人不仅要尊重自身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要尊重他人的幸福生活。个体生命越是渴求自我实现就越是有感于生命的沉重,越是追求自由意志就越是有感于社会的束缚。
近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的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所以,“精英”不是我们教育的执行范本,而是理想参照。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尊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养生命个体生的勇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帮助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能力为内涵。

本文章更多内容:1 - 2 - >>


上一篇:一个 “问题生”的转变给我的启示   下一篇:“三生教育”本质论
:::: 支付方式 ::::
::::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周六至周日9:00-18:00)
服务电话:020-61131011
020-61131022 转82
传真:020-61131022
电子邮件:paper@126.com
paperease@vip.163.com
服务QQ:130009919
130008818
:::: 热点文章 ::::
:::: 相关文章 ::::

· MBA
· MPA
 · 教育硕士
· 法律硕士
· 工程硕士

服务电话:020-61131011;020-61131022 转82 投诉电话:020-61131011;020-61131022 转88 传真:020-61131022
电子邮件:paperease@vip.163.com paper@126.com 服务QQ:130008818 13000991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20:30 周六至周日9:00-18:00)
© 2002-2004 轻松论文网  网络实名:轻松论文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