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新课程”美术课的案例分析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和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必备的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小学美术 一、背景 在实施新课程一年后的今天,笔者对本校一、二年级各门功课作了一次全面调查,其中一节“花式点心”的美术课感受颇深,在此作一案例分析。 二、情景与分析 情景1从生活入手 师:小朋友,你们吃什么样的点心?要求能说出点心的味道、形状、颜色。 生:略。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你们看(先拿出实物,再打出投影)。 生:哇,好漂亮。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点心的名称、形状与颜色吗? 生:油炸彩麻条、生日小蛋糕……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红中有黄,黄中有绿,绿中有白…… 分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新课程源于生活,学于生活,用于生活。 情景2变实践为讲台 师:做这些点心需要哪些方法,你能试试吗? 生:上台试做,揉、搓、压、绞。 师:你们真行,懂得那么多的做法,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可用物体压。 师:上来试试看。 生;用扁笔压纹。 师:真棒。 生:拍手。 师:小结:你们已经懂得了揉、搓、压、绞,用物体压等很多方法,真了不起。 分析经验源于实践,实践得出经验,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教师的表演不再是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都给学生以时间、空间,令上台者兴奋不已,让其他同学观察,会带来极高的效率。 情景3玩中学,做中学 师:下面可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用彩泥做几个好看的花式“点心”,并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 生:兴趣盎然,忙个不停。 师:巡视指导,发现亮点,及时表扬。 分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有自己干的,有和别人合作的,忙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室里不再是教的场面,而是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情景4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点心”送上展示台,并作介绍。同学们欣赏着作品,评议着最受欢迎的“点心”。下课铃响时,同学们满是惊奇,满是欢乐。 分析师生都沉浸在激动与喜悦中,分享着成功的无穷魅力,这种氛围,在有形的课堂中是无法达到的。 三、启示 1、营造美的氛围 教师理念之美,教师之美,教室之美,校园之美,给孩子美的享受,让他们去发现寻找身边的美,使他们想学美术,想表达自己的美,展现真实开心的自我。 2、构建美的课堂 课 堂中给孩子机会,有表现他自己的美。学习内容要具有自主性,包括看到、听到的、吃的、用的等;学习形式要有综合性,不局限画画,可以是剪、贴、撕、刻、 绣、印、捏、拼、玩等;学习过程要有体验性,注重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不要硬性灌输、注入,让孩子主动参与,体验美的过程。 3、拓展美的空间 美术本身融于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不光是课堂学习,还要有多方面的配合,立体式构建,生活化参与。在老师的诱导下,突破学校框框,延伸到家庭,融入社会,使孩子懂得美术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4、形成美的评价 孩 子通过美术学习很想得到老师、同伴、家长、社会的承认,尤其是老师的肯定。评价孩子要符合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加强 形式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更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价。注重美术卡、展示台、作品屋等形式上的变化,特别是结课时,要改 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把评价权多一些给孩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既能表达自己,又能了解别人。(作者:张 学 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