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的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的结构、组织和功能的科学,并试图根据化学和物理规律来解释生命现象,是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完全改变了生命科学的面貌,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深远。分子生物学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已成为现代生物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21世纪,它将继续作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本研究旨在分析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意义,为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用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发展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1.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当前,生物学所有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分子的水平。因此,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而是密切联系各学科。另外,由于当今生物学的许多热点问题都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技术来解决,这就使分子生物学具有了前沿性的特点。再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极快,可以和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鉴于以上特点,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压缩基础理论内容,增添分子水平上的新知识。分子生物学实际上是由生物化学延伸而来的,许多教材中重复了大量的生物化学中的有关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压缩。应增添分子水平上的新知识。二是尽量反映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新热点。例如肿瘤的基因治疗、DNA指纹法、转基因动物、生物芯片、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计划、RNAi和microRNA新的进展[1]。 2.把握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生物代写论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合理地穿插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启发性又带有热点问题的知识在相关教学内容中作为点缀和启迪。例如,在学习“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1990年美国正式启动的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3大科学工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总投资30亿美元,其目标是测定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全部DNA序列,进而破译人类10万个基因的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认识自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将发现与阐明大量新的重要基因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从而提高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增强防治各种疾病的能力,人的衰老过程也将得以延缓。到目前,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绘制完成。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视野开拓,思维活跃,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采用导思法与归纳法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方法 组合式的教学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综合地应用[2],其关键是做到自主化,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造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设疑、释疑,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此外,尽量采用归纳法讲授,在讲解相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时,先举出大量的事实和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要领甚至结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4.增设其它辅助教学手段 使用得当的辅助教学手段常常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教学中,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是投影片和多媒体以及教学录像的使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收集到的动画、声音、文本、图片等组合制作成课件,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抽象为宏观、瞬间过程为定格分析,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进行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3,4]。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研讨式教学 教师在讲授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后,选择相关专题由学生讲述自己的见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阔视野,同时提高查阅资料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