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患者影像资料交接本的设计与应用 | 关键字:设计,应用,资料,影像,手术,患者,uv,wx,yz,AB, 发布时间:2011-08-20 |
?92
?
?技术革新?
JournalofNursingScienceAug.2010
V01.25
No.16(SurgeryEdition)
骨科手术患者影像资料交接本的设计与应用
孙浩,张用娥,贡亦军
Designandapplicationof
ahand-overbookofimagingprofilesfororthopedicsurgicalpatients?}SunHao,ZhangYongje,GongYijun
摘要:目的提高骨科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确保影像资料保存完整。方法将368例行择期手术的骨科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两
组各184例,对照组按常规于手术前患者家属遵医嘱自带影像资料到手术室;观察组自行设计手术患者影像资料交接本(交接
本)。由病房护士与患者家属共同清理患者的影像资料,手术室护士接送患者时由三方签字。结果观察组携带影像资料问题发生
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1)。结论交接本设计合理,可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携带影像资料问题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
的安全性。
关键词:骨科;手术;影像资料;交接本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52(2010)16—0092—02DOI:10.3870/hlxzz.2010.16.092
为确保手术安全,骨科医生需根据影像资料在手
术室再次核对手术部位后实施手术,因此,确保影像
资料正确至关重要。以往通常由患者家属携带影像
资料交给手术室,未明确规定病房护理人员核对,经
常出现未带、漏带、错带、丢失等问题,易造成安全隐
患。鉴此,笔者于2009年3月设计了手术患者影像
资料交接记录本(下称交接本),应用于184例骨科手
术患者,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人住本院外科行择期手术的患者368
例,男203例、女165例,年龄22~65岁(38.50±2.10)
岁。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骨关节炎67例,颈椎病43
例,半月板损伤8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94例,手外伤6
例。其中择期手术252例,急诊手术116例。将2008年
3~8月人院的184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4~9月人院
的184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及术
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
1.2方法
1.2.1应用方法对照组按常规于手术前患者家属
遵医嘱自带影像资料到手术室;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
患者影像资料交接本,具体如下:①交接本的设计。
根据护理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的手术患者携带影像
资料发生的问题,结合骨科医护人员的建议及参考相
关文献设计,采用A4自纸,横向设计,内容包括患者
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影像资料
种类及数量;术前、术后病房护士、患者家属、手术室
护士核对签名等项目;每页可填写7例患者,单面打
印,装订成册后交由科室专人保管。使用时向保管人
领取,置于护士站固定位置,便于拿取。见样单。②
交接本的应用。手术前1d,病房护士与患者家属共
同清理好影像资料,包括MRI片、CT片及X线片
等。备好的资料暂时由家属自行保管。手术室护士
接患者时,患者家属、手术室护士及病房护士共同清
点种类及数量,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交给手术室护
士。手术毕,手术室护士送患者回病房的同时带回影
像资料,再次与患者家属、病房护士清点并签字确认,
交还给患者家属保管。
样单手术患者影像资料交接记录单
X线片CT片MRI片患者家属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
日期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其他
(张)(张)(张)签名签名签名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1.2.2评价方法统计两组影像资料携带问题发生
率,包括未带、漏带、错带、丢失4项。
1.2.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l3.0统计软件,采
用X2检验,检验水准a=O.05。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护理部(湖北十堰,442008)
孙浩(1973一),女,本科,主管护师,护理部副主任
收稿t2010—04—04;修回:2010—04—23
2
结果
两组影像资料携带问题发生率,见表1。
表1两组影像资料携带问题发生率例
注:两组比较,x2—19.34,P<O.01。
万方数据
换页
护理学杂志2010年8月第25卷第16期(外科版)
3讨论
对照组为手术医生在术前1d口头告知患者及家
属,人手术室时需携带影像资料,交给手术室护士保
管;手术结束后由护送患者回病房的护士交给患者家
属。因在准备影像资料时,未经过医护人员核实,部分
家属无法正确区分CT片、X线片、MRI片等,常将患者
所有影像资料一同带人手术室或者未将需要的资料带
齐;术后返回病房时,手术室人员未及时将患者的影像
资料送回病房,造成错带、多带、少带或丢失等问题。
本研究中对照组有2例部分丢失、7例全部丢失,而事
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容易造成患者及
家属的不满。观察组使用交接单,楣栏中日期、姓名、
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术前影像资料种类及数量均
由病房护士在手术前1d与患者家属共同清点后填写,
手术当天接患者时,患者家属、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
三方共同核对并在交接单上签名。患者术后返回病
?93?
房,手术室护士对影像资料与患者家属及病房护士进
行交接,三方核对无误后在术后交接栏上签名。交接
本由病房专人保管,较好地避免了常规携带方式存在
的弊端。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影像资料携带问题发
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
察组l例因病房护士核对不严,出现CT片漏带,患者
人手术室后,医生术前发现,护士及时将CT片送入手
术室。交接本的使用提高了患者携带资料的正确性,
避免了以往因口头交接不清出现问题后科室之间互相
推诿或推卸责任的现象[1],受到了医生及患者的一致
好评,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使护
理活动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E1]叶启荣.泌尿科患者手术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3);50—51.
(本文编辑王菊香)
广泛皮肤剥脱伤患者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改进
姜玉萍
关键词:皮肤剥脱伤;负压封闭引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52(2010)16—0093—01DOI:10.3870/hlxzz.2010.16.093
四肢广泛皮肤剥脱伤,其特点以交通车祸、砸压伤为主,
常合并多部位损害,如原位肢体骨折、肌肉严重挫伤、感染等
问题。我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收治四肢广泛皮肤
剥脱伤患者19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
效果。
1临床资料
19例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6~52岁,平均30.0岁。
交通事故伤15例,机械绞砸伤4例。损伤部位:1个10例,2
个8例,3个及以上1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四肢及骨盆骨折
4例,其中合并臂丛神经损伤1例。头颅损伤患者予清创、开
放性剥脱伤变闭合;四肢骨折、神经损伤患者,彻底清创后行
骨折切开复位、神经探查吻合,皮瓣转位、植皮术;同时术后行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9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并获得随访,随
访时间平均18.0个月,其中18例功能恢复良好,1例行关节
松解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护理
2.1一般护理患者经历突发外伤、手术过程,加之对负压
封闭引流方法及效果不了解,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主动关
心患者,取得其信任,详细解释该治疗方法的过程、需要配合
的事项,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解除其顾虑,取得理解和配合。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镇痛及伤口的观察护理。
2.2负压封闭引流护理
2.2.1引流装置准备检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及压力
是否正常,选用透明的吸引瓶以便于观察引流液状况;引流管
质地软硬适中,太软在术后持续负压吸引中管腔容易塌陷闭
作者单位: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科(湖北武汉,430061)
姜玉萍(1970一),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收稿:2010—04—25;修回:2010—05—16
合,太硬则加剧患者的疼痛。引流管长度适宜,太短沉积在引
流管内的液体会反流污染手术创面,太长则增大引流死腔,影
响引流效果。我科选用90~120cm乳胶管,其前端增加多个
侧孔,同时还备三通接头等配件,供必要时更换。
2.2.2保持有效负压引流患者回病房接通负压引流装置,
检查引流管内有吸出物吸出,无漏气现象,说明引流封闭良
好,负压引流有效;或阻断负压源时,如果海绵不回弹,证实负
压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设置负压为125~450mmHg,并
根据患者引流情况酌情调节。如果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值偏
低,需及时查找原因,可能是电源障碍或负压吸引器本身的压
力不够,应及时修理。如果是引流管受压、扭曲而引起持续负
压吸引中断,应调整好引流管的位置,垫高、悬空受压部位。
2.2.3
更换引流装置每日晨更换引流装置,严格无菌操
作,为防止引流液逆流,先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源,
更换引流瓶后,松开钳夹,打开负压源,观察负压源有无漏气。
在操作过程中引流管不能高于创面。
2.2.4防止引流管堵塞在持续负压引流过程中。由于坏死
组织或血凝块容易堵塞引流管,导致引流不畅,需消毒堵塞处
远端的引流管,用50ml注射器吸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直
至通畅。本组3例出现引流管堵塞,予生理盐水逆行缓慢注
入,保留10~15min。反复冲洗后引流管恢复通畅。
2.3患肢护理患肢抬高20。~30。,高于心脏水平利于患肢
血液和淋巴回流,改善循环减轻患肢肿胀。同时确保引流管
出口处于低位。密切观察创面情况,观察引流物颜色、性状、
引流量,并做好护理记录。正常引流管内多为暗红色血性引
流液,如为大量鲜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皮
肤颜色、温度、肿胀、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
(本文编辑丁迎春)
万方数据
换页
| 上一篇:颞肌筋膜瓣即刻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没有了 |
| | ::::
支付方式 :::: | | |
| ::::
服务热线 :::: | (周一至周五8:30-17:30)
| (周六至周日9:00-18:00)
|
服务电话: | 020-61131011 | 020-61131022 转82 | 传真: | 020-61131022 | 电子邮件: | paper@126.com | paperease@vip.163.com | 服务QQ: | 130009919 | 130008818 |
| |
| :::: 热点文章 :::: | | |
| :::: 相关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