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 | 关键字:文化,道教,早期,IJ,KL,EF,CD,yz,AB,MN, 发布时间:2011-08-20 |
2010年第3期
(总第121期)
敦煌研究
DUNHUANGRESEARCH
NO.3.2010
ToTAL
121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
——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刘永明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内容摘要: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
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
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黄老道
中图分类号:K870.6;B9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3—0060—10
AStudyOfTangYeJingFainFuXingJue:Discussing
greatinfluenceofearlyTaoistculture
overtotraditional
^’●l●l
●
ChinesemedlCaISClenCe
LIU
Yongming
(DunhuangStudiesResearchInstituteof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20)
Abstract:ThisarticleaimstOexploringandinvestigatingonthemedicalclassicofTangYeJingFainFu
XingJue.thetimeofitscompilationandthegreat
contribudonandinfluenceup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
science.ThisarticlebelievesthatTangYeJingFainFuXingJueshouldbe
acombinationofmedicinalwritings
byHuanglaoDao,animmortalalchemists
oftheEastHanDynasty,thebooklaidemphasisupontheChinese
traditionalmedicalbeUevethatabalanceddietprovidesnutritionfor
onesboayinkeepingahealthyand
longevityandexpressedfuUy
Taoistconceptionoftheformulaofhealthylivingandgreatconcerninginstation
oflife.TangYeJingFaexertsatremendousinfluenceovertOShangHartZaBingLun,anothergreatmedical
classics.
Keywords:FuXingJue;TangYeJingFa;ShangHanZaBingLun;HuanglaoDao;
收稿日期:2008—09—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一般项目“道教炼养学的医学理论探索——从身神系统到心脑学说”
(07JA730003)
作者简介:刘永明(1966一),男,甘肃省秦安县人,史学博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和道
教文化研究。
?60?
万方数据
换页
敦煌文献《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①(以下简称
《辅行诀》)的发现备受医学史和中医l临床研究的
重视。就其在医学史上的价值。钱超尘先生说:“陶
弘景《辅行诀》的发现,对于考证《伤寒杂病论》所
勤求博采之作,中国方剂学形成与成熟之时代、探
讨‘汉志’所载医经派、经方派之区分等重大学术
问题具有极为重大意义。”【l】经近些年的研究,已
经在《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的关系以及
I晦床医学运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学
界普遍认为,《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即《汉书?
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②。笔者在研究道教与传
统医学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汤液经法》的形
成尚有待进一步的考察,《辅行诀》所载《汤液经
法》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载同名之书,《汤液经
法》的医学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即就
此问题试作考察。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辅行诀》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原系近人
张光荣(字促南)于民国六七年间购于敦煌王道士
之手,家传至其嫡孙、中医师张大昌时,不幸毁于
“文革”.现留下的只有张大昌弟子的转抄本、张大
昌本人的追忆本及多种互相传抄本④。原件的状貌
据回忆,张僵南购得后曾在西安裱画店用大红缎
子裱褙。原卷立高八寸许,横长丈余。卷子为粗绢,
微呈黄色,无裂无脏。文字行书。秀丽工整,无讳
字。卷首有三皇四神二十八宿Ⅲ。由于学界的多方
努力。该文书现有多家整理刊布的版本④,相关资
料可谓丰富。但情况极为复杂。
该卷作者题名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正
文内容系摘录和讲解以五脏为主诸病的辨证治疗
方法、相关药方及救治中恶卒死之法。编纂宗旨在
于以此辅助道教修炼者在保证身体健康的状况下
顺利进行内视修行活动。核查史籍及《道藏》所载
陶弘景著述目录。不见有此名目。张政娘、李学勤
先生曾对张大昌的追忆本进行过鉴定,指出:“寻
绎文义。亦非陶弘景自著之书。如云‘隐居日’、‘陶
氏云’、‘陶云’,则作者自非弘景本人。疑是后人辑
录陶说为之。为了尊崇本师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
隐居陶弘景撰’一行。其实,这里边有许多不是陶
弘景的东西。”㈨但未具体指出哪些内容不属于陶
弘景。马继兴先生认为:“《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
景原著,但系隋唐时人传录陶氏佚文而成。”[3134
“当属其弟子或传人追记师训而成。”【3]170最早调
查和整理《辅行诀》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王雪苔先
生,在马继兴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中以特邀
编辑身份撰写《辅行诀》的校勘考释稿,他认为:该
书为陶弘景撰之可能性确实较大。然观书中校注.
知已经过后人整理,玄武汤皆未改为真武汤.不避
宋讳,说明整理当在宋代以前【4】。在其本人著作
①《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之名称,马继兴、王雪苔等诸家
著述及很多相荚的学术论文均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钱超
尘考辨,按其内容等其名称应以《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为宜。考
辨见陶弘景撰.张大昌、钱超尘主编《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
集》,学苑ff{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②具代表性者如: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有“仲景论广伊
尹汤液考”一节,认为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
《汤液经法》。(学苑ff{版社。1993年版,第6页)还可参氏著《应如此解
读医圣书——喜读(中围汤液经方)》,第47—49页;《仲景论广(伊尹
汤液>考(续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7—32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前肓”第2页,“抄本说明”第6页。
王淑民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形成不早于西汉,《伤寒
杂病论》与《辅行诀》同源于此《汤液经法》(参氏著《(辅行诀脏腑用
药法要)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i书方剂关系的探讨》,《中医
杂志)1998年第ll期);马继兴等也认为陶弘景所见《汤液经法》即
《汉书艺文志》所载(参马继兴等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冯世纶、张长恩根据《辅行诀》所载
《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伤寒杂病论》属于
《汉书》所载的经方派系。《汤液经法》是《伤寒杂病论》的蓝本(参氏
著《巾国汤液经方》.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18—20
页)。本人《从敦煌遗书看道教的医药学贡献——以(辅行诀)和(本
草经集注)为核心》(《中国道教)2009年第2期)一文曾初步指出,《辅
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形成于东汉时期,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载之
书.但诸多问题有必要做更全面的考辨。
③张大昌的弟子王子旭在“文革”前曾据原卷进行过抄录,
但抄本次序不整,错讹颇多。1972年前后张大昌整理一番后,另一
弟子张海州进行了整齐的照抄.是为转抄本。该本1975年寄中医研
究院。1973年,张大昌又在王子旭抄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记忆
和《灵枢》、《索问》原文进行补缺,稿凡十易,功竟一月,似觉大体不
错。于是形成追忆本.1974年初寄巾国中医研究院。1975年12月,王
雪苔先生以追忆本和转抄本互校.完成了第一个整理本。即“中研
本”。随后.王雪苔先生又将转抄本和追忆本用不同颜色.一字不漏
地抄成混合本,在1976年1月与张大昌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按
张大昌先生的回忆作了标记。近年又调查出多种传抄本。由钱超尘
先生主编的《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收录各种抄本21种。
④主要有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8年版;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4年版;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王雪苔《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人民军医m版
社,2008年版;题名粱华阳陶弘景撰,张大昌、钱超尘主编《辅行诀
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衣之镖、衣玉品、赵
怀舟《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等。
?6l
?
万方数据
换页
中,又从书名、病机论述、知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
比较详细的考辨。认为《辅行诀》“当初确实是出自
陶弘景之手。”但已经过后人重新整理,且在流传
过程中有过不同的传本【5】。张大昌、钱超尘《辅行
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则将该书直接题名为梁
陶弘景撰。
从内容结构的编排来看,首段囊括全篇,说明
编纂的目的及内容主旨,以陶弘景语开篇:
隐居日: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
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
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
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
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
初学之要领也。④
之后主体内容依次为“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辨
肺脏病证文并方”、“辨肾脏病证文并方”,每脏均
先列本脏之虚实病理并治疗法则.次为以“陶云”
引发的说明内容并引述医学经典(主要是《素问?
脏气法时论》、《灵枢?本神》、《灵枢?五邪》中的内
容),而后为具体方药内容。之后每段新的内容之
前。均有“陶日”、“陶云”、“陶隐居云”等内容为先
导@。有些内容后面还有陶弘景进一步说明或总结
性的按语。总体上,前面的辨五脏病证并方共五个
部分各有标题,内容结构、逻辑顺序完全统一,合
乎撰述体例。后面的内容是以陶弘景的引言将相
关内容渐次附列而成;虽然内容与前者相连贯,但
未讲究撰述的逻辑层次。当然,如果去掉陶弘景
语。所剩内容只能是一些医学资料辑录。从历史上
看.陶弘景既是著名的道教领袖。又是著名的医药
学家。据记载,陶弘景“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
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
理、方圆产物、医术本草”18],勤于撰述,著作颇丰,
去世后“秘密不传,及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
之”【6]舢。《辅行诀》中陶弘景语显示出,其在医药
学、医学文献和历史、道教信仰、道教修炼与医药
实践、方术文化等方面均有相当高的素养,而前引
王雪苔考辨从内容上增强了与陶弘景的对应关
系。所以本人以为,将本作品视为陶弘景“撰而未
讫”、继而由其弟子或传人整理编纂而成更为合
理。而内容反映的也当主要是陶弘景的医学思想
和认识③。至于正文中关于陶弘景的14处题名,
未必非陶弘景本人所加.作为未完稿,随意加入
?62?
“陶云”或“陶隐居”等亦有可能。尤其有两处题为
“弘景日”.从常理出发,若属其弟子或传人记录编
纂,则不当如此直呼其名。
中国传统医学体系早在汉代以前已经成熟,
被后世尊为四大医学经典的《黄帝内经》、《难经》、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均形成于东汉以
前。《黄帝内经》、《难经》为医学理论经典,《神农本
草经》为药物学经典,其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辨证论治的医学临床经典。被后世奉为医方之
祖,而张仲景更是以“医圣”之尊成为后世医家研
习的楷模。根据《汉书?艺文志》,西汉时期医学著
作已经相当丰富.其中载有医经类著作七家177
卷,《黄帝内经》为七家之一,且留传中颇多亡佚,
其他六家均不传于后世:“经方”11家274卷.后
均亡佚。所以中困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的主线便只
能围绕上述几部传世的重要经典延续和发展。从
历史上看.在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道家
和道教文化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上述主要
经典中,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早期黄老
①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第116页。按,现有多种《辅行
诀》整理本和新出转抄本,从最初即开始进行《辅行诀》整理的中
国巾医研究院王雪苔先生对多家传本和整理本进行了对比和分
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诸本中。《敦煌古医籍考释》中的《辅行诀》内
容(即“考释本”)虽然尚有错讹.但在校勘考释方面比其他各本细
致深入(参氏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书所收《对(辅
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诸种传本和校勘、增订、改编本的辨析与评
论》、《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调查与校勘考释》二文)。笔者
在相应的对比中也认同这一观点,所以本文所引用《辅行诀》内容
以“考释本”为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考释本只能是以张大
昌的弟子对原卷不准确的抄奉基础上所作的转抄奉和张大昌的
追忆本为主要依据进行的整理.因而,整理奉与卷子本身之问。必
有文字上的不同。
②依次南“陶日: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
者也”、“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引出相应方药:由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i品之药凡{
百六十五味……”引出二十五味药物之精及“五味补泻体用图”;
由“隐居日:外感天行经方之治……”引出二旦、四神大小等汤;由
“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雍……”引I啪仙人开五窍救卒
死中恶之法五首。
③钱超尘《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考)一文认为:“《辅行诀)
乃陶隐居主据《汤液经法》并参考《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而
亲撰者,以备山中隐居之用.并教导弟子以《辅行诀》之法祛除疾
病,进修内视之道……疑《辅行诀>为弟子收藏IfIi略加整理者。”该
文j己载,2002年lOft,作者又问马继兴先生对《辅行决>的观点,马
继兴回答:“后人伪托是伪托不出来的。我现在仍然认为<辅行诀>
为陶弘景亲自撰写的可能性较大。”(<江西巾医学院学报),2003
年第2期)
万方数据
换页
道教的神仙方士对《神农本草经》的影响都至为明
显;至于《难经》本来是对《黄帝内经》有关理论问
题的展开,所以在文化背景和形成理路上与《黄帝
内经》当有更多的一致性;唯有《伤寒杂病论》从其
文本中较难看出道家道教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
在以上经典中,《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
经》均托名于传说人物,作者无从稽考,只有《伤寒
杂病论》不尚玄虚,在作者问题上明确无疑。可惜
史籍不为张仲景这一伟大的医学家立传。相关记
载又十分缺乏;而《伤寒杂病论》也在流传中历经
沉浮,渐多残失,虽经历代医家整理的《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行世,但原貌已经难以恢复。这些都为
探讨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及其著作的形成留下了太
多遗憾。然而,敦煌《辅行诀》的发现则为我们探讨
上述诸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辅行诀》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保留了汉代以
前医学典籍《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和概况,还有
《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的关系及汉晋医
学源流方面的一些重要信息。从古到今,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形成的渊源问题是医学史上的一件
大事,而其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
个难解之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
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晋皇甫谧《针灸甲
乙经》序日:“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7】“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
卷”[7】"。揭示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
的传承关系,但对具体情况未予说明,后代只能延
续这一认识。如清人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之“张仲
景方十五卷”条指出:“按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引皇甫谧日: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
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所论定者,
盖即是书。”[81民国时杨绍伊则根据皇甫谧之说从
《伤寒论》中辑复《伊尹汤液经》。然而在敦煌《辅行
诀》中有陶弘景语云:
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
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
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
撰《汤液经法》三口(卷),为方亦三百六
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
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
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
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
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4Jl圆
由此段描述可知,陶弘景所看到的《汤液经
法》包括上、中、下三品方药共三百六十首,以这样
的内容分量和布局,要分割为三十二卷本,平均以
十一二个方药构成,这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这一
《汤液经法》只能为三卷本,而非《汉书?艺文志》所
载的三十二卷本。另外,从内容来看,《汤液经法》
包括上、中、下三品方药。显然是体系化的、内容完
整的文本,所以也不是《汉志》本的残本。从其形成
的过程看。三卷本《汤液经法》的方药品性分类等
系“依”《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而“撰”,这
就为《汤液经法》的形成时间提供了依据。关于《神
农本草经》学界已有深入研究,其虽然托名甚古,
实际上已经认定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笔者以为。
在多家研究中,王家葵《(神农本草经)研究》一书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本草经》即出自东汉
本草待诏之手”[9】的论证最为充分。至于《桐君采
药录》,其形成也不当早于《神农本草经》。马继兴
先生曾对《桐君采药录》作过专门的辑录i加],对其
作者问题也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但由于资料所限,
结果只能进行推测,他认为:“《桐君采药录》的著
者桐君。时值上古。尚无文字记载,因而属于托名
之书.但其撰写时代的下限必不晚于秦汉时期,而
应早在此以前。这是由于《桐君采药录》一书内容
多次被《吴普本草》所引用,而吴普氏为后汉时人
可以得到证明。"[111又说:“这部著作的撰写时代至
少是在公元1世纪以前。”[12]马继兴先生得出这一
。结论的另一依据是认为《神农本草经》业已形成于
先秦,而《桐君采药录》在其后形成。但若我们确认
《神农本草经》形成于东汉时期的话,也就不难得
出《桐君采药录》也只能形成于东汉时期,而不会
更早的结论。相应地,《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
形成也就只能更晚一些。又,通过《辅行诀》内容可
知,陶弘景明确地看到了《汤液经法》三卷本与《伤
寒杂病论》乃至其他汉晋以降医家之间的继承关
系,如其所论:“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Jll、范将军
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
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
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4】127这说明
该作在东汉张仲景、华佗时期已经形成并行世。又
?63?
万方数据
换页
据西晋皇甫谧“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语
看,《伤寒杂病论》是经过对《汤液经法》的“论广”
而来的,也就是说其内容比《汤液经法》多,而规模
亦大。由此亦可以说明,张仲景所据的《汤液经法》
并非《汉志》的三十二卷本,而是陶弘景所见到的
三卷本。也就是说,敦煌《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
形成于《神农本经》和《桐君采药录》之后、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时期。
所以,我们论及《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
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汉书?艺文志》所载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本与东汉时期形成的三卷本
的不同①。古今的相关论述中大多未看到这种区
别,认为《伤寒杂病论》所依据的《汤液经法》即《汉
志》所载《汤液经法》.这是不准确的;而据此进一
步得出我国方剂学的成熟在西汉时期也是需要另
作考证的②。至于这两个不同卷数的《汤液经法》之
间的相互关系,在缺乏直接证明材料的情况下,我
们只能从内容的关联性和医学文化的传承演变来
进行理解。《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属《汉书?艺文志》
“经方”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
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
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13]。按此,《汤液经
法》三卷本正好与之吻合,而两书相同的命名也能
够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汤液经法》三
十二卷本与三卷本之间应当具有传承关系。
从《辅行诀》所涉及的内容看,《汤液经法》三
卷本的形成与东汉时期医药学的发展,尤其是《神
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的形成关系很大。三卷
本是依据《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分类,对医方进行
分类的。在《神农本草经》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
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
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
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
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
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
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
五度,度应一日,以成一岁”@。《汤液经法》则是依
据《神农本草经》所作,“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
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
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可见《汤液经法》和《神农本
草经》之间的一致性极强。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是以各种药物是
.64?
否具有养性延年和轻身不老的性能为标准的,这
一标准显然是神仙方士的标准.不是纯粹医家的
标准。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先生指出:“现行单行
本《本草经》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治病内容,二是延
年神仙内容。在全书365味药物中,有160味提到
‘久服不饥,轻身延年不老,神仙’。”114]又说:“可以
确认汉代被诏的本草官,他们在长期从事药物合和
工作中,获得药物知识;从经方中,获得药物治疗知
识:从神仙著作中,获得药物养生知识,他们把这三
部分知识结合为一体,以药物为纲.撰写成本草专
书。书成后,为着取信于人,不得不托名神农、子仪
等先秦人物”口51。王家葵也认为,《本草经》不会成于
儒生之手。也不会成于普通方士和普通医生之手。
而是出自东汉本草待诏之手.本草待诏“绝不是纯
粹意义的医生.而是兼司医药职事的方士”固。日本
学者麦谷邦夫先生也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神学
家的药物学和医家的药物学二者并存[】6】。
我们知道。自先秦以来从事炼丹制药、追求长
生不死的神仙方士的活动源远流长,规模巨大。从
道教史上看.他们的活动体现了以后道教追求成
仙的核心目的。神仙方士的活动是道教的重要渊
源所在,神仙方士也是道士的前身。蒙文通先生曾
提出“道教三源说”。将神仙家与天师道、太平道同
归为道教的三大来源。而我们现在的道教研究则大
多认同在大规模宗教组织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形成
①张灿玻、张增敏《张仲景医方与<汤液经法)考》一文虽然
认为“《辅行诀》所引《汤液》方,即使不是《汉志》著录之原书传本,
亦或处于羽家之流.亦当是在继承前人遗著的基础上,加工整理
而成。故此所谓前人遗著,则极有可能即原《汤液经法》之残存
本。”然未作更为明确的区别。见‘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7
期。第10页。
②如张大昌、钱超尘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认
为:。张仲景《伤寒论》所勤求博采之古书从‘辅行诀’里能够得到
答案.确证张仲景主据《汤液经法>而成书;‘辅行诀’引用《汤液经
法》方剂多首,《汤液经法》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确证我国方剂
学至迟在西汉已臻成熟,等等。”(“前言”第2页)“‘汤液经法》三
百六十首医方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我国西汉时期的方剂学已经臻
于成熟是有史可征的。这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均可从《辅行诀)中
感悟出来。”(同前“抄本说明”第6页)
③日本龙谷大学藏敦煌《本草经集注>(龙530)。马继兴等
<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第539页。
④王家葵<(神农本草经)考证>,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版,第64页。氏著<论(神农本草经>成书的文化背景)一文
认为。成书时间在东汉早期”(‘中国医药学报)1994年第3期,第10
页)。
万方数据
换页
之前。已有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存在。许抗生先生说:
“黄老道是黄老学与神仙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神
仙学范畴.是道教的前身。黄老道的形成是一个长
期演变的过程。它发端于西汉而成熟于东汉桓帝时
期。至于黄老道的主要思想则是宣扬养生、修仙,
‘祭祀黄老君,求长生福而已’。”117]朱越利先生也指
出:“两汉时期.黄老思想与方仙道相结合。演变为
黄老道……黄老道方士以黄帝和老子为旗帜,不求
功名利禄。追求长生成仙。”[18]他们的早期活动为神
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积累了丰厚的资源.这其中包
括了医药学方面的探索和成就。而从医学史上看。
汉代以前有方士医学的存在.如盖建民认为:“方士
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方士的修仙方术对传统医药养生学的贡献……;二
是方士医学对本草学和制药学领域的贡献”Q)。所谓
方士医学的主体自然指的是那些从事神仙活动的
道教前身亦即黄老道的人物。由此可知,《汤液经
法》三卷本中所具有的神仙方士特征,正是由其所
形成的时代所决定的.陶弘景将其视为“道家”之
作,是顺理成章的。由此我们认为,《汤液经法》和
《神农本草经》一样,也当形成于道士的前身黄老道
的神仙方士之手。
再就《辅行诀》所引内容看,《汤液经法》治疗
外感天行之方,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具体包括
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
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共为六组十
二方。陶弘景谓“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
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
《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
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②。这里陶弘景将四神等
方名归为“道家”的称法,也说明了《汤液经法》成
书的文化背景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取向。青龙、朱
鸟、白虎、玄武四神为传统的四灵神,分别与东、
南、西、北相配而常用以指代方位,同时也具有一
定的宗教神学意义。加之阳旦、阴旦与人体阴阳相
对应。于是这些医方整体构成一个囊括天人的、具
有阴阳五行特征的医药方阵体系。其中反映的观
念,则与《汤液经法》依据《神农本草经》所建立的
天地人三品方阵体系一道,凸显了早期黄老道的
神仙方士以术数化的方式来表达天人相应的思想
认识,并强调养生与治疗并重的医学观念。这样,
《汤液经法》在总体文化趋向上与当时流行的黄老
道的宗教追求和神仙方士的文化更加一致。
至于张仲景,则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首
先继承了《汤液经法》及其他医家的方药。而在《伤
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六经
辨证和方证体系@,突出了医方的临床运用。同时,
张仲景将《汤液经法》中带有神秘色彩的方药命名
直接落实到药物本身,“推主为识”,避其文饰及宗
教神秘特性。这样更利于构建自己的医学体系,也
更加有利于医学的纯粹化④,从而使自己的著作成
为后世传统医学的典范。在这个意义上,称“张仲
景避开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药名之’,这在
方剂学上是一次重大革命”[191,“张仲景是中医之
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
衰”"7。实为极其恰当的评价。
既然《伤寒杂病论》继承了《汤液经法》很多内
容,从而在医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那
么,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汤液经法》的价值。
从《辅行诀》可以看出,《汤液经法》对《伤寒杂
病论》的形成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陶弘景对两
者均进行过深入研究,故而感受深切。《辅行诀》指
明来源的两组《汤液经法》医方,均专门述及《伤寒
杂病论》对《汤液经法》方药的继承,也均表达了对
《汤液经法》医学成就的推崇。他在引及救诸劳损
病方时说:
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
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
①盖建民(iiI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9
页。该著还认为:“伴随着方仙道而产生的方士医学,它的出现是
秦汉时期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第26页)“方士医学是秦汉医学
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传统医学互
为融通.以至于历史上人们常常把医道同于仙道”(第27页)。
②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第135页。按.马继兴等《敦煌
医药文献辑校》中,在二旦、四神大小汤之外,还收有大小勾陈汤、
大小塍蛇汤。现已明确其为张大昌先生所增,非原卷本有,且不见
于1975年以前的转抄本。可参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
脏用药法要研究》(第233—234页,第465—467页)。
③冯世纶先生认为:“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形成了
辨证、用药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独特之处,即是六经辨
证和方证体系。”(见氏著《中国汤液经方>,第19页)
④王淑民先生认为张仲景避道家之名的原因,可能与黄巾
起义的失败、曹操对道教实行制约政策有关。参王淑民<(辅行诀
脏瞻用药法耍)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三书方荆关系的探
讨》,《中医杂志)1998年第ll期,第696页。
?65?
万方数据
换页
……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
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
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
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
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
当代名贤,成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
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
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
于规矩也。[4】12
在引及阳旦、四神等汤时说: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
(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
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
成尊奉之。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
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4]132
在陶弘景看来,《伤寒杂病论》为“依”“师”《汤
液经法》而来,“疗治明晰,后学咸尊奉之”,医学地
位很高;《汤液经法》则为其所师法依据的“规矩”,
“先圣遗奥,出人意表”,“实为万代医家之规范,苍
生护命之大宝”,诸方为“神明之剂”,所以“先圣”
的医学地位无疑更高。
下面我们具体看《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
论》、《金匮要略》)对《汤液经法》的继承情况。《辅
行诀》明确指出出自《汤液经法》的病方有两组,一
组为二旦、四神大小等汤十二首,一组为救诸劳损
病方五首。前者陶弘景已经明确指出其为张仲景
撰著《伤寒杂病论》的依据,现亦经多家对照研究,
《汤液经法》中的二旦、四神等汤与《伤寒论》中的
方药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小阳旦汤:即《伤寒论》
之桂枝汤(《伤寒论?太阳篇》第30条也称阳旦
汤);大阳旦汤:即《伤寒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
新加汤再加黄芪(或《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加
人参);小阴旦汤:即《伤寒论》之黄芩汤去生姜;
大阴旦汤:即《伤寒论》之小柴胡汤加芍药;小青
龙汤:即《伤寒论》之麻黄汤;大青龙汤:即《伤寒
论》之小青龙汤;小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白虎
汤;大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易人参
为半夏;小朱鸟汤:即《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大
朱鸟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人参、甘草;小
玄武汤:即《伤寒论》之真武汤易干姜为生姜;大
玄武汤:即《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或真
武汤加人参、甘草)①。可见,以上十二方全部为
?66?
《伤寒杂病论》所继承。王淑民又将其与刘渡舟
《新编伤寒论类方》进行比较后认为,二旦六神方
多为《新编伤寒论类方》中桂枝汤类、黄芩黄连汤
类、柴胡汤类、麻黄汤类、白虎汤类、四逆汤类中
之主方旧J。由此说明《汤液经法》的方药在《伤寒
杂病论》中的重要性。
我们再进一步看古代医家的认识,孙思邈《千
金翼方》在整理《伤寒论》条文时指出:“夫寻方之
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211宋代名医许叔
微亦云:“仲景治伤寒,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
青龙。桂枝治风,麻黄治寒,青龙兼治风寒,不拘时
候,施与脉证相对者,无不应手而愈。”②清代名医
喻昌日:“春夏秋之伤温、伤热,明以冬月伤寒为大
纲矣。《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
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
纲。”陇惰吴谦奉敕所撰《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亦云:“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
经而统荣卫……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
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
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
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
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
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㈤等
等。由历史上著名医学家的研究可见,在《伤寒论》
中,具有辨证论治的提纲性施治方法落实有三:一
为桂枝汤;二为麻黄汤;三为大青龙汤。而桂枝汤
和麻黄汤直接取自《汤液经法》,大青龙汤则实为
麻桂合方而易芍药为石膏者③,由此可见,《伤寒
论》论治的提纲性方药均来自《汤液经法》。又,桂
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其用不仅为太阳表证而
①参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第135一136页;王淑民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三书方剂
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98年第1l期,第696页;张灿城、张增
敏《张仲景方与(汤液经法>考》,《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7
期,第lO页。衣之镲《伤寒论阴阳图说>认为《伤寒论)中大朱鸟汤
有证无方,大玄武汤不见于《伤寒论>而与逆证有关。(学苑出版
杜。2008年版。第103页)
②(清)吴谦<订正伤寒论注》转引,《医宗金鉴>上册,人民
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103页。
③(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名大青龙
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与《汤液经法》大青龙汤以四灵神取名含
义不同。
万方数据
换页
设.因其能够调和营卫而燮理阴阳,故而施治范围
甚广。清吴谦《删补名医方论》云:“此方为仲景群
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23】g:Z
清代名医徐忠可日:“桂枝汤,外症得之为解肌和
营卫,内症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①正是揭示了
桂枝汤之所以能被广泛运用的内在机理。如张仲
景又将桂枝汤用于妊娠期及产后.用于产后风则
仍保留《汤液经法》的“阳旦汤”旧称;清代名医陈
修园又称桂枝汤为“妊娠胎前第一方”Ⅲ】。另一方
面,以桂枝汤为基本方。还被变化出的很多实效医
方而广泛应用。
救诸劳损病方五首,即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
汤、建中补脾汤、宁气补肺汤、同元补肾汤。其中建
中补脾汤即为今《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小建中
汤㈨四。
从以上内容可以进一步确认.皇甫谧言“仲景
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陶弘景言张仲景依据
《汤液经法》而撰《伤寒杂病论》,可谓斑斑可考,信
而有征,不当另有致疑②。而《汤液经法》的医学价
值也当高度肯定。张灿城先生亦考察认为:“从现
有古代文献角度而论,《汤液经法》一书应系有名
医方之祖,为医方之源,张仲景医方,有诸多继承
前人者.为流也。”[25j清代吴谦等在上乾隆皇帝整
理医典的奏疏中说:“盖以前之书。皆有法无方,
《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创立方法格式,始
有法有方。诚医宗之正派,启万世之法程,实医门
之圣书也。”∞J3现在看来。这一高度的评价实际上
首先应该归之于《汤液经法》。
四
笔者认为,《汤液经法》还有不少为《伤寒杂病
论》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其一。从《辅行诀》所引用和揭示的内容看,《汤
液经法》出自东汉时期早期黄老道的神仙方士之
手,其方药不仅为已病施治而设。还有一个重要的
内容,即依《神农本草经》药物三品体系而设置的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可见服食补
益,养生延年,是《汤液经法》的重要医学宗旨。这也
正是道家道教重生养生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纯粹
以治病为宗旨的《伤寒杂病论》所没有的。
其二,《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
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
但没有讲论《汤液经法》的制方法则。吴谦虽说仲
景以前之书“有法无方”,张仲景“创立方法格式。
始有法有方”。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中的医方系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来,书中讲的是辨
证论治,以方愈病,而不是讲依据药物性味制成方
剂;讲的是用方之法,而不是制方之法。《伤寒杂病
论》让后世医家看到,应如何通过六经辨证,对成
方进行加减变化和灵活运用,从而使方证对应以
愈疾病,所以张仲景日:依据《伤寒杂病论》,“虽未
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
过半矣”㈣。十分值得珍视的是,《辅行诀》留下了
《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用药制方之法。首先是关
于五行互含的二十五味药精的拣选,《辅行诀》云:
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
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
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
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
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
为土。细辛为金,口口为水。
味成皆属火.旋复花为之主.大黄为
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
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
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
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
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1拉130
更重要的是,作为《汤液经法》用药制方的具体
法则——“五味补泻体用图旧(图1),陶弘景指出:
①转引自陈修同《金匮要略浅注》,福建科学技术出版杜,
1982年版,第205页。
②论者或以《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序文中有“撰用《素问》、
<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语,
而其中未列《汤液经法》。因而质疑《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
间的继承荚系.看似颇为有据。但实际上二.经民周杨绍伊及钱超尘
等多方考证.确定序文中此23字为后人增人。可参钱超尘《仲景论
广<汤液经法)考(续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按,该图《辅行诀>中没有命名。现各家称名不同.钱超尘
《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考(续完)>中称之为“五味补泻体用图”;衣
之镖《伤寒论阴阳罔说》则称之为“汤液经法用药图”,王雪苔等称
“汤液经法网”;等。
?67?
万方数据
换页
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
能诸于此.医道毕矣。【4
J130
以上内容作为制方法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其中关于制方的君臣佐使原则见诸医学经典,而
为后人所遵从:其中五行互含的二十五味诸药之
精和“五味补泻体用图”两个方面,从行文等特征
来看.系陶弘景“检用诸药之要”,“默契经方之
旨”,通过对《汤液经法》的深入研究所揭示出的核
心内容、“尽要之妙”,并不见于其他典籍文献①。现
在看来。“五味补泻体用图”将药物的体用性能、变
化法则、治病功用、制方之法等,根据阴阳五行术
数理法予以模型化。形成一个具有方剂学原理意
义的数法制方模型。从而使制方过程更加规范而
有法可循。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指出:“我认
为《伤寒论》乃是中医学之魂”;“经方具有规范性、
标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27]‘‘经方药少而
精,疗效惊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
且方义隽永,药味精当,耐人寻味,不可思议。”“经
方的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有无穷无尽的潜力,
伤寒学问贵在其方。”[2sJ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辅
行诀》中五行互含的二十五昧诸药之精和“五味补
泻体用图”的研究,来破解《汤液经法》和《伤寒杂
病论》的制方奥秘和诸多科学性特点,这将不但是
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还对深层次
认识传统医学的方剂学原理及传统医学的当代运
用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另外,身为历
史上的高道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对中国传统医
挑廖
^
I篱
别
?68?
.英?殓
必逛
七?■,
火.麓
氧
.dL.-
图l“五味补泻体用图”
簟壤
簟
囝
学的贡献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也
应该因此而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三,《汤液经法》的方药体系与《伤寒杂病
论》不同,除了上中下三品体系之外,从《辅行诀》
中还可以看出: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
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
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
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
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
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143琊
冯世纶先生认为:“经方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
系和方证体系中医学派别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汤
液经法》、《伤寒论》等,其主要特点是用六经辨证
(而不用脏腑辨证)和辨方证。”而且认为“经方不
用五行学说”f29]。笔者认为,从《辅行诀》所引《汤液
经法》内容中恰恰看到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和五脏
辨证。王雪苔先生亦指出:“此书重视五行学说。以
五行格局经纬五脏用药,独具一格。”f4]115所以,其
所体现的不同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及不同的价
值,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钱超尘.应如此解读医圣书——喜读《中国汤液经方》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48.
[2]张大昌,钱超尘,编.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E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7,448.
[3]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1998:203.
[4]马继兴,等.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8:115-116.
①张大昌的弟子衣之镖也认为:“《汤液经法用药图》是《汤
液经法》中所有,还是陶氏所作。尚不能肯定……从《汤液经法>成
书年代和体用概念最早出现时的年代分析,很可能是陶氏据《汤
液经法》的内容总结而成。”(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学苑出版
社。2008年版,第77页)
②钱超尘认为:“‘五味补泻体用图)应从中医理论与临床
实践角度深入研究加以破解”。见前引文‘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考
(续完)》,第3l页。对此近年已有不少研究,如衣之镖认为:“汤液
经法用药图.高度概括了治五脏虚实病证及救误、救劳各大小补
泻汤的组织制度和按味取药的法则。一图之作.主方尽在其中。”
(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第83页)
r-窟‘誊妻西
;睾袋帮蜘文_
万方数据
换页
[5]王雪苔.《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撰者考[M]//王雪苔.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8:92.
[6]李延寿.南史:卷76[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98.
[7]张粲珲,徐国仟.针灸甲乙经校注:上册[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6:16.
[8]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第2册[M].北
京:中华书局,1955:2407.
[9]王家葵.神农本草经[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3.
[10]马继兴.《桐君采药录》辑校[J].中医文献杂志,2005
(4):4—6.
[11]马继兴.《桐君采药录》考察[J].中医文献杂志,2005
(3):6.
[12]马继兴.《桐君采药录》的著者“桐君”[J].中医文献杂
志,2005(2):1.
[13]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7.
[14]尚志钧.《神农本草经》出于汉代本草官之手[J].中医
文献杂志,1994(2):20.
[15]尚志钧.《神农本草经》与古代方士存在历史渊源关系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
[16]麦谷邦夫.陶弘景乃医蕖学E道教[C]//吉川忠夫,
编.六朝道教力研究.东京:春秋社。1998:314.
[17]许抗生.谈谈黄老道与黄老道学[J].中国道教。1999
(6):19.
[18]朱越利.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房中术[J].宗教学研究,
2002(1):1.
[19]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续完)[J].江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3(3):30.
[20]王淑民.《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伤寒
杂病论》三书方剂关系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8
(11):696.
[21]张作记,张瑞贤,等,辑注.药王全书?千金翼方[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5:554.
[22]喻昌.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M].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4:16.
[23]吴谦,等.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4]陈修园.女科要旨E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68.
[25]张灿王甲,张增敏.张仲景医方与《汤液经法》考[J].上
海中医药杂志,2002(7):10.
[26]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张仲景序[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5:13.
[27]陈明,等,整理.刘渡舟伤寒l临证指要EM].北京:学苑
出版社,2000:2.
[28]刘燕华,整理.刘渡舟《古今接轨论》[J].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1995(3):8.
[29]冯世纶.中国汤液经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9—20.
《解密敦煌》出版
胡同庆、罗华庆著《解密敦煌》,已于2010年1月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第一部分“纵观历史长河”,结合敦煌石窟的开凿发展.介绍了自传说的尧舜禹时代至民国时期
敦煌地区四千多年的历史。第二部分“巡礼艺术殿堂”.全面介绍了敦煌石窟洞窟形制、彩塑、壁画内容和
制作过程,并揭示壁画中所蕴含的社会理想、宇宙观和佛教伦理思想等。第三部分“叹览藏经洞文物”,介
绍了藏经洞的封闭、发现和出土文物的流散和分藏情况,并分类介绍这些文物所蕴含的价值意义。第四
部分“游访遗迹遗物”,全面介绍了敦煌地区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让读者对敦煌文化和相关文物
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该书图文并茂,文字通俗,具有可读性、可观性、知识性和系统性。
(王义芝)
?69?
万方数据
换页
| 上一篇:骨科手术患者影像资料交接本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
| | ::::
支付方式 :::: | | |
| ::::
服务热线 :::: | (周一至周五8:30-17:30)
| (周六至周日9:00-18:00)
|
服务电话: | 020-61131011 | 020-61131022 转82 | 传真: | 020-61131022 | 电子邮件: | paper@126.com | paperease@vip.163.com | 服务QQ: | 130009919 | 130008818 |
| |
| :::: 热点文章 :::: | | |
| :::: 相关文章 :::: | | |
|